担保机构在整合趋势下的集团化管控策略(一)

发布时间:2025-07-29 来源: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

字体:

担保机构在整合趋势下的集团化管控策略(一)

 

 

 

        自《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正式施行以来,各地担保机构整合化进程明显加速。对于正在或计划进行整合的机构而言,整合后如何构建有效的集团化管控体系,实现对下属子公司的统一、高效及高质量管理,已成为关乎机构整体发展战略的关键课题。

        为此,小编系统地梳理了集团化管控的核心概念、优势、核心要素及常见形式,以供同仁参考。

 

一什么是集团化管控?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集团化管控指的是集团总部对内部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控制;但从其广义的角度看,集团化管控是指在集团战略目标指引下,集团总部通过利用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构建科学、完备的管理架构与机制,明确界定集团内各各层级主体的职责权限、工作流程与执行标准,确保各项经营活动依法、合规、有序进行,从而全面提升集团整体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因此,集团管控体系的设计既要立足战略高度,通盘考量集团整体发展,也要具备切实可行的落地措施与方法,同时还需兼顾企业文化、管理习惯及员工接受度等软性因素。

 

集团化管控的优势何在?

       1.优化管理幅度,提升管理效能

        集团化管控能够通过合理设置管理幅度,有效提升管理质量。管理者直接下属数量的增加会以几何级数提升所需处理的潜在关系复杂度。过宽的管理幅度不仅使管理者疲于应付复杂人际关系,更易超出其个人能力边界,导致管理效率下降、决策质量受损。一般而言,中高层管理者每人管理5-8人为佳,基层管理者每人管理10-15为宜。

        2.明晰权责边界,强化责任担当

        集团化架构的核心价值在于清晰界定权责、有效落实责任。它推动集团构建起健全的法人治理机构、组织架架及配套制度流程体系,清晰界定各部门、子公司的职能边界、权限范围、工作程序及绩效标准。合理的管理幅度有助于各级管理者和员工聚焦核心职责,增强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

        3.拓宽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人才活力

        集团化发展能够为员工创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虽具效率优势,但其有限的职位易导致员工晋升通道狭窄,长期未获晋升的员工可能会因此丧失积极性。而集团化组织凭借更健全的结构层级和更大的规模,能提供更丰富的管理职位与专业晋升路径,有效激发员工潜能与工作动力,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集团化管控体系设计的核心三要素

        集团化管控体系的设计应全面考虑以下核心三要素,即战略性、系统性和动态性:

        战略性:一个好的管控体系的设计首先要站在集团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通盘考虑集团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在设计集团化管控体系过程中,既要研究集团整体商业模式,还要关注集团内部的协同效应,同时也要做好“管控-放权”的平衡机制,确保战略有效落地,激发子公司自主经营活力。

        系统性:集团管控体系设计既要考虑到实施工具和方法,也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历史,既要考虑管控模式选择、总部职能定位、组织结构设计、管控条件设计、配套机制、制度与流程建设,也要关注员工因素、文化因素、管理习惯等方面。

        动态性:集团管控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及时根据市场情况和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集团化担保机构确定某种管控模式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情景条件,一旦内外部情景条件发生变化,之前选定的管控模式就会出现一定的不匹配、不适应。因此,担保机构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经营情况,动态调整管控内容及尺度。

 

四常见的三类集团化管控模式及局限性

图片

       管控模式三分法局限于就管控谈管控,只有标准性及普遍性的描述,并没有将担保机构所在的经济环境、行业特征、发展历程、公司文化、发展方向等因素纳入考量。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担保机构需选择一种适合行业及自身的集团化管控模式。

 

       小编将在下一篇文章列举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担保机构集团化运营模式,敬请期待。

--------------------

       此外本院定期举办讲座,扫码加入下群可及时获得讲座相关信息!

图片

(若二维码过期,请后台私信客服,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文章来源:普微融资创新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