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央行发布8月金融数据

发布时间:2024-09-14 来源: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

字体:

        9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最新金融数据,截至8月末,社会融资存量规模398.56万亿元,同比增长8.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2.02万亿元,同比增长8.5%。

 

        总量合理增长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金融数据在高基数上仍保持了平稳增长。“总体来看,8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新增贷款规模都高于市场预期。”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两项指标增速都在8%以上,比上半年名义GDP增速高约4个百分点。未来金融总量还会对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固支持。

 

        对于8月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概括为三个特点:

 

        一是金融总量合理增长。近期M2余额增速较为平稳。8月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两项指标余额增速都在8%以上,比上半年名义GDP增速高约4个百分点。在结构转型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金融数据在高基数上仍保持平稳增长,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固。

 

       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信贷资源更多流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有力支持经济结构加快优化。8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69万亿元,同比增长15.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4%。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09万亿元,同比增长21.2%。“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4.18万亿元,同比增长14.4%。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0%。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三是利率在低位水平继续下行。8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7%,比上月低8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28个基点。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为4.48%,比上月低8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均处于历史低位。

 

多元化金融支持助力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为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业内专家表示,今年以来,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有效需求总体偏弱,货币政策接连出招应对挑战,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具体来看,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全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金融支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强度、适配性和精准性明显提升等方面的举措。

 

       在宏观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筹划。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政策。深入开展科技、绿色、中小企业等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在工作机制层面,健全激励相容的机制安排。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汽车消费信贷政策,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延长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实施期限,充分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作用,健全与科技、环保、农业等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激励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支持的强度和水平。

 

       在金融服务方面,支持企业拓宽多元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推动绿色债券、科创类企业债券规模持续增长。提升征信、支付、外汇等服务水平,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便利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积极稳妥推进科创、普惠、绿色等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相关数据也有力支持了上述分析。过去一段时间里企业更多通过发债融资,也形成了对信贷的替代效应。“通过债券替代信贷,这本身也是发展直接融资的体现。”有专家解释。

 

        梳理数据可知,1-7月,全国企业累计发债8.4万亿元,同比增加5748亿元。7月,AAA级、AA+级、AA级企业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2.18%、2.44%和2.65%。“涵盖更多直接融资渠道的社会融资规模今年以来保持较高增速,有利于满足更多新动能领域的融资需求。”业内人士表示,高科技、创新型企业等大多以轻资产运营为主,土地、固定资产等传统抵押品不足,与股权和债券融资更加适配。

 

       此外,数据显示,近期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有所增多。对此,专家表示,从近期票据市场走势看,目前各银行票据融资渠道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也能一定程度抵补常规信贷供给方面的走弱,8月末表内已贴现票据达13.9万亿元。“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的要求下,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具有便利性高、流动性好等优势,在满足融资需求方面,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没有本质区别。”

 

有效需求不足导致总量增速边际放缓

 

       当前,总量增速边际较低部分受到了金融数据“挤水分”等因素的影响。过去几个月里,规范和治理资金空转工作稳步推进,压缩企业资金空转套利的空间,这也有利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

 

       “企业及时将闲置资金支付拖欠账款,一定程度上还会提高资金周转的效率。”有市场人士列出数据,根据央行企业家调查问卷结果,二季度企业资金周转指数、销售款回笼指数分别为60.2%、62.9%,均较去年同期回升1个百分点以上,资金周转的效率有所提升,企业的真实有效融资是会予以保障的。

 

       当然,也有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当前实体经济贷款需求相对偏弱是主要影响因素。“央行发布的银行家调查问卷显示,二季度贷款总体需求指数由一季度的71.6%回落至55.1%,是2004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有市场人士分析,过去我国贷款需求相对旺盛,信贷增长放缓主要是受供给侧约束,现在贷款需求指数和贷款增速同向下降,表明信贷增长从供给侧约束转向了需求侧约束。

 

       从金融机构项目储备数量也能看出相似规律。《金融时报》记者获悉,有东部经济大省对辖内金融机构作了调查,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项目储备金额和数量分别较一季度回落幅度超过20个百分点。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金融机构项目储备代表信贷投放的空间和后劲,其金额和数量变化能有效反映实体经济需求的强弱。

 

宏观调控思路应当更多从扩投资转向促消费

        对于前述实体经济需求偏弱和储备项目不足的现象,市场专家认为,货币政策要继续把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加快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传统依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下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在逐步显现,消费需求不足与局部产能过剩并存,经济循环不畅。

 

       “未来需要转变宏观调控思路,把经济政策着力点由扩投资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费,发挥政策合力推动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也有利于增强金融服务的着力点。”业内专家建议。  

 

       实际上,这也是近期多项改革的重点。国家信息中心原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7万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国家的前列。参考国际经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前中国居民的吃穿住用得到基本满足,消费的重点从商品消费逐渐转向服务消费。扩内需政策应顺应这样的趋势,建议降低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负担,促进相关服务消费的释放;通过完善社保体制,减少居民消费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等。当前商品消费偏弱,是受到房地产市场的拖累,稳定房地产市场才能带动家电、家居、建筑装潢等消费。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二季度消费在明显走弱,而此前消费恢复性增长的红利已经结束,需要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要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至少不让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水;要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可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福利性收入。当然,促进居民收入增长,要靠改革,要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短期来看,要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国内消费,可以增加居民转移支付收入、发放消费券等,通过务实举措来促消费。   

 

        政策层面有望持续发力。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调控力度,加快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着手推出一些增量政策举措,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围绕促消费,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央行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消费融资需求。持续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注重消费,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支持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