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6-19 来源: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具体到经济工作,我们要深刻领悟到,经济问题于内蒙古而言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民族问题的辩证统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必须完整、准确、全面且深入、具体地贯彻落实这条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祖国北疆各民族紧密大团结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深刻感悟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以强烈的感恩之心和奋进之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内蒙古是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正是得益于不同时期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国家在经济建设等各方面的极大支持,内蒙古才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裕,全区各族人民才从缺吃少穿迈向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在内蒙古参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连续5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多次就内蒙古有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悉心指导和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内蒙古拥有了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是全国唯一同时享有东北全面振兴、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北”工程攻坚战4大国家战略支持政策的省份,也是同时享有国家对欠发达地区、资源型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支持政策的省份,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持续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情厚爱送到了北疆大地。我们要谨遵嘱托、团结奋斗,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形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自觉,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

        ——主动担当内蒙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要责和重任,锚定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内蒙古把这些任务完成好了,既能在服务和保障国家大局上体现更大担当,也能为全区现代化建设构筑有力支撑。我们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全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奋力推动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游,以闯新路、进中游的实践和业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协同推进“富口袋”与“富脑袋”,在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就要求我们,要顺应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帮助农牧民从物质上到精神上都把日子过得红火起来。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做起,补齐社会事业短板、缩小公共服务差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但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带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管肚子”和“管脑子”两手抓、两手硬,在经济规划布局时体现各民族共同目标,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体现各民族共同利益,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各民族共同奋斗,实现经济政策与民族政策同向发力,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01在完成“五大任务”中讲大局、担重任,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

       内蒙古有着心向党、心向党中央、心向北京的光荣传统,一直努力为国家大局作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的群众让出敖包圣山;为发展航天事业,额济纳旗的牧民三迁家园;三年困难时期,内蒙古向中央上缴了10亿余斤粮食,为兄弟省市支援了数万头耕畜,也创造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民族团结历史佳话,“模范自治区”的称号最早就是周恩来总理在表扬内蒙古为国家交粮作贡献时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全力推动“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为保障北京乃至华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电力需求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族干部群众形成了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深刻共识和宝贵品质。进入新时代,内蒙古在保障国家能源和战略资源安全、粮食安全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服务和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促进共建“一带一路”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不同区域承担的任务不同。“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内蒙古实际出发、着眼全国大局提出的,既是内蒙古的发展方向,也是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的要责和重任所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推进经济建设,就是要传承好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红色基因,一以贯之讲政治、顾大局、担使命,高质量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深入推进“六个工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攒更加厚实的物质基础,为增进“五个认同”培植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深挖资源开发转化利用潜能,继续当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顶梁柱。内蒙古的煤炭、风光等资源在全国数一数二,2023年产煤12.2亿吨、保供9.45亿吨,电力总装机突破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达到9300万千瓦,煤炭外运量、保供任务量,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电力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外送电量以及煤制气产能均居全国第一,保障了29个省份能源需求。我们要聚焦国家加快发展新能源、构建新型电力体系、提升油气安全能力等重大部署,坚持煤、电、油、气、风、光、氢、储并举,持续深挖保供潜能,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加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传统能源方面,加快储备一批煤炭和煤电项目,大力推动煤基新材料高端化发展,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确保在关键时候能供得上、顶得住。新能源方面,深入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加紧建设千万千瓦级大基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关键材料、装备及零部件全产业链发展,开展大规模风光制氢、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尽可能多地生产输出绿电。战略资源方面,在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的同时,深入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尽快形成一批战略性矿产和优势矿产勘查开发后备区、战略接续区,不断提升保障国家关键矿产资源安全贡献度。

        加快突破地、水、种等瓶颈制约,继续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排头兵。内蒙古有1.72亿亩耕地,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全国的1/5,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2023年粮食产量达到791.6亿斤、位居全国第6,外调500多亿斤,牛羊肉和奶产量均居全国第1,是国家的“粮仓”“肉库”“奶罐”。身为粮食主产区,稳定粮食生产、提升粮食产能是内蒙古的政治责任,也是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保护好、发挥好重点产粮地区的抓粮积极性和增产潜力,实施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用好国家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政策机制,提高支持补贴政策的落实精准度,让产粮大旗县政治上有荣誉、财政上有实惠,让种粮农民收入有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有改善。要着力推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紧扣“地、水、种和粮、肉、奶”六个重点,坚持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步伐,稳步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和水循环利用技术,加大本土粮种、畜种、草种、薯种等研发力度,注重提标提质优化牛羊肉产品供给结构、提高生产效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舍饲圈养、庭院经济,着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全链条推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在为国家稳住“粮袋子”的同时,让农牧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继续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内蒙古内连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目前有20个对外开放口岸,全国3条中欧班列大通道有2条经内蒙古出境,2023年口岸货运量突破1亿吨,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0.4%、居全国第3,到发中欧班列增长73.7%,成为全国口岸最多、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第一的省区。我们要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牢固树立“内蒙古地处边疆但并不边远”“开放向北着力但不局限于北”“深化区域合作也是开放”的理念,对内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东北三省等的交流合作;对外继续瞄准俄蒙、日韩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扩大经贸往来,全力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当前,要以自贸区创建工程为牵引,持续提升各类开放平台功能作用,加快推出一批基础性改革事项和高水平开放举措,扎实推进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发展铜、铁、煤、木材、粮食等主要进口产品精深加工,统筹推进口岸扩能改造、集散中心建设、增加区内始发中欧班列数量、货物落地加工等,下大力气解决“酒肉穿肠过”问题,切实做大做强外经外贸总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吸附力、区域影响力,让各族群众在发展对比中持续强化对伟大祖国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归属感。

       02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敢创新、勇作为,以闯新路、进中游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内蒙古各族人民形成了兼容并蓄、敢闯敢试、创新创业的精气神;在开发建设祖国北疆的壮阔征程中,又形成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这两种鲜明精神标识。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归化城、包头城成为沟通各地的经济枢纽,实力雄厚的大盛魁、复盛公等商号把经营足迹遍布漠南漠北各地。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一五”时期就开工建设了包钢、一机、二机、大兴安岭森林工业基地等重大项目,生产出了共和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培育了当时的“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闯出新路来,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重要影响”。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树立雄心壮志,摒弃“我不如人”的想法,坚定信心决心,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结合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努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开辟新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闯新路、进中游的征程中创造新业绩、交出“高分卷”,持续植厚北疆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共情”,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        立足资源禀赋“有中生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内蒙古的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是发展的家底,辛辛苦苦做起来的产业,决不能做小做丢,更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我们要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千方百计破难题、补短板、强基础,着力提高传统产业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形成更多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推动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大力实施新基建项目,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打好“绿电牌”,“一企一策”“一园一策”推动耦合发展、绿电替代,新打造更多低碳、零碳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集聚更多先进高载能产业落户。        把握发展趋势“新中生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内蒙古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是有一些“底牌”的,重点是有效发挥比较优势,让现有的变得更大更强,让单个的变得规模成群,让新兴的“星火燎原”,尽快把规模做起来、比重提上来。要瞄准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市场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攻关,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集中力量打造乳制品世界级集群,稀土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硅晶新材料及光伏制造3个国家级集群,风电装备、氢能制造、新型储能、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合金材料等9个自治区级集群,推动优质企业、资源要素、创新人才等成龙配套,引领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落实“东数西算”工程,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强化算力与数据、算法一体化应用,算力与绿电一体化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建设好“两个稀土基地”,加强高性能磁材料研发,推动抛光、催化等材料向高端化发展,以永磁电机为龙头推动稀土应用产业取得新突破,加快向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迈进。        坚持登高望远“无中生有”,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内蒙古塑造新优势、打造新引擎的关键在于前瞻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必须积极抢滩布局,率先在一两个点位上取得突破。要聚焦低碳能源、前沿材料、未来网络、空天、生命与健康等五大领域和新型储能、氢能、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效催化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算力网络、卫星通信导航、生物育种等八大方向,前瞻谋划、卡准点位、务求突破。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拓展与交通、化工、冶金等行业耦合发展的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业,打造“一区六基地”氢能产业集群。聚焦碳基、半导体、超导等未来材料产业,组织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产业化攻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大力发展商业航天,积极推进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和东风航天城商业航天创新示范区、额济纳旗商业航天总装园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装备及配套产业链建设,打造国家级示范基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着力攻克人才不足这个突出瓶颈,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效率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海内外人才引育留各项工作,推动“鸿雁归蒙”“孔雀北飞”,让内蒙古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施展才华的沃土,让各民族人才在北疆大地深入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守望相助理念,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0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增收、奔共富,确保现代化内蒙古建设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掉队

       内蒙古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生态脆弱区等为一体,20世纪80年代全区农村牧区有6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有一半以上的旗县戴着贫困帽子,还有8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旗县,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在党中央的支持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贫困面逐步缩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动指导民族地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民族地区迎来实惠最多、发展最快的时期,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0年,全区57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3681个贫困嘎查村全部退出、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各族群众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安全有保障的幸福生活。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顺应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持续提高农村牧区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是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既是内蒙古一域的工作,也是对全局有影响的大事。必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我们要紧紧扭住农村牧区居民和脱贫人口增收这一首要任务,对患有大病、长期慢病和因自然灾害风险、生产经营风险致贫返贫的群众加强监测预警,确保一有问题第一时间纳入管理、追加保障,对边缘低收入人口也要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让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时刻在身边、共同富裕路上谁都不会掉队。组织实施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统筹用好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就业渠道,将各族群众组织起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牧民就地就近就业,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特别是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三北”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重大项目,激励他们通过奋斗实现美好生活。

       因地制宜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努力把农牧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抓好乡村产业,关键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切实做好经营这篇“大文章”,让农牧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要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补链、延链、升链、建链一起抓,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广大消费者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农牧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强龙头、兴业态、树品牌,鼓励发展电商直采、定制生产和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快构建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促进企业和农牧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把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涉农牧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牧户增收挂钩,加强资本下乡全过程监管,让广大农牧民更多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不能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强化乡村规划引领,扎实稳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内蒙古地域辽阔、边境线长,特别是农村牧区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首先是要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把自身的布局调整好、摆布好,哪些地方往起聚人、哪些地方往外迁人,都统筹谋划好,大方向就是要把农村牧区的人口更多地转移出来,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提高人口和产业聚集度,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有利环境,让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从实际和农牧民需求出发,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气、房、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不断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强现代文明教育,在各族农牧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中积极引导移风易俗,倡导和巩固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开展“民营企业进边疆”“百家企业和商会结对百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行动,推进边境“四个共同”长廊建设,打造一批固边兴边富民示范旗市、示范苏木乡镇、示范嘎查村,吸引更多各族人口到边境一线定居兴业,提高对边民和护边员的补贴标准,加强边境地区各族群众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教育,推进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生活富起来、爱国守边能力强起来。

        04在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兴文化、展形象,有形有感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内蒙古自然风光壮美、历史文化绚美、民俗风情大美、社会风尚和美,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山脉、大沙漠等自然景观构成了祖国北疆的大美胜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长城文化、河套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彩,内蒙古人民更是具有质朴纯真、豪爽奔放、热情善良、诚实守信的好形象。把这些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开发利用好了,既能为经济发展打造增长点,更能为展现模范自治区良好形象提供新窗口,可以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有形有感有效的热阵地。我们要把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作为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抓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动力、增进“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丰富文旅内涵、拓展文旅外延,赋予其充分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引导各族群众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无声地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升华,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注入文旅新内涵。全面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浸润到旅游景区景观、文化服务体系、文旅节庆活动、群众文体活动、各类展陈展览等各方面,融入旅游产业开发、从业人员培训、景区景点解说全过程,集中展现以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讲好北疆文化故事,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文物、古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大力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做好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重点遗址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工作,以物证史、以史增信,阐释好内蒙古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作用与贡献,持续激发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整合各类资源,开发文旅新线路。充分挖掘内蒙古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族民俗、地域特色、乡村民宿等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发挥东中西部旅游资源比较优势,促进各类文旅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和交通干线,提标打造4A级以上景区、新晋网红景区,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边境旅游、各民族“三交”风情旅游,着力打造一批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加强各盟市间、跨省际间旅游合作,打破行政之界、地域之限,以资源组合、景区联合、线路整合、品牌营销、客源互送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牵引,创新合作方式和合作机制,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

       坚持融合发展,发展文旅新业态。突出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合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探奇游乐、研学游览、情感体验、商务会展等新兴业态,大力开发草原游、跨境游、沙漠游、冰雪游和自助游、自驾游等精品文旅项目,继续做响做亮英雄会、胡杨节、冰雪节、民歌节等品牌旅游活动。深挖民俗文化、民智民力,引进商业资源,聚集中华民族文化整体形象、尽展各民族文化精彩元素,在重点地区举办贯穿整个旅游旺季的草原那达慕、冰雪那达慕,精心打造“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文旅品牌。借鉴贵州“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创办模式,常态化举办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巧妙发挥创新创意流量驱动作用,瞄准演唱会经济、直播经济、综艺经济等吸睛产业新蓝海,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打造,持续不断吸眼球、引流量、聚人气、拢商气,形成“城市品牌”和“品牌城市”,变“一时网红”为“一路长红”。

 

 

 

 

 

文章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

免责声明: 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