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2 来源: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
字体: 大 中 小
一、什么是供应链业务?
供应链业务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制造,再到产品流通与销售,最终将产品送达终端消费者的全过程管理,是第一种整合供应链资源、具备渠道优势的复杂网络体系。
供应链贸易侧重“货”的流转,关注商品的实际采购、生产和销售。盈利模式是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如规模化采购)、优化物流效率、提高销售价格等方式实现利润,同时可能涉及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二、供应链业务的主要环节
1.采购管理:选择供应商、谈判价格、签订合同、管理供应商关系等。
2.生产计划与执行:根据需求预测安排生产,控制库存与产能。
3.物流与仓储管理:产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
4.分销与销售管理:渠道管理、订单处理、客户交付等。
5.资金流管理:支付结算、融资、信用管理等。
6.信息流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各环节的数据共享与协同。
三、国有企业做供应链业务应注意哪些风险?
国有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相关业务时,由于其特殊的国有合规要求,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一)合规与政策风险
合规风险:国有企业需严格遵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办法》、贸易十不准原则等,供应链业务中易出现利益输送、关联交易、招标不规范等问题。
建议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国有企业供应链业务的合规管理体系,包括建立清晰明确的组织结构、建立制度体系,尤其是业务开展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2.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对重大供应链投资、合作、资金使用等事项进行集体决策和合规审查;
3.定期开展合规检查与审计,重点关注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廉洁风险等。
(二)市场与运营风险
1.市场需求波动:下游客户需求不稳定,可能导致库存积压或断供。
2.供应商风险:包括供应商破产、交货延迟、质量不达标、供应中断等。
3.物流与运营中断:自然灾害、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导致物流瘫痪。
4.价格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运输成本大幅波动影响整体成本控制。
建议应对措施:
1.建立多元化供应商体系,避免对单一供应商过度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
2.强化供应商准入、评估、分级与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供应商现场审核与绩效评价。
3.推动与核心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协同发展。
4.构建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系统,对关键风险点(如供应商履约、物流中断、价格波动)进行实时监控。
5.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极端情况(如疫情、战争、自然灾害)设计替代方案与快速响应机制。
6.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担保措施、资金流向监控,防止发生欺诈和坏账。
(三)财务与资金风险
1.资金占用与周转风险:供应链业务往往需要垫资,若回款周期长,易造成资金链紧张。
2.应收账款风险:下游客户信用差或违约,导致账款无法回收。
3.供应链金融风险:如开展保理、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时,可能面临欺诈、抵押物贬值、担保失效等风险。
风险应对措施:
1.严格控制供应链业务的资金占用与垫资规模,优化账期管理,提升资金周转率。
2.对应收账款进行分类管理与催收,必要时引入信用保险或保理工具分散风险。
3.在开展供应链金融时,严格遵循“真实贸易背景”原则,加强资金用途监管和闭环管理。
(四)战略与协同风险
战略不清晰:供应链业务定位不明确,与主业协同不足,甚至偏离主责主业。
风险应对措施:
1.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主责主业,明确供应链业务是服务主业的支撑功能,还是战略性新兴业务,避免脱实向虚;加强内部产业协同与资源共享,比如集中采购、统仓共配、协同制造,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推动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打造安全、可控、高效、绿色的产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