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24 来源: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
字体: 大 中 小
深度访谈“保函圈老炮儿”:
如何做好非融资性保函
的市场开拓?
在担保行业的细分赛道中,非融资性保函始终彰显着独特的市场化基因。尽管市场容量可观,但面对银行、保险及同业的竞争,从业者需要构建差异化的生存法则。尤其对于初涉非融保函领域的项目经理而言,普遍面临展业路径模糊、客户触达渠道匮乏的困扰。本次小编专访深耕保函领域多年的“保函圈老炮儿”,解密其如何从屡遭闭门羹的“陌拜”阶段,逐步实现业务增长的进阶密码——“比起价格厮杀,我们更该让客户看见专业能力的价值。”
一、起步阶段如何获得客源?
大部分保函项目经理都是从零一步一个脚印做起,他们通常会系统梳理公开招投标信息,通过筛选形成潜在客户清单,再以专业严谨的服务方案开展陌生客户开发。当服务价值得到市场验证后,优质客户会自发进行口碑传播,进而形成可持续的业务生态圈。中介合作看似是业务拓展的捷径,短期内确实能快速提升业务量。但过度依赖这种模式会削弱机构的风险把控能力,且存在客户粘性不足、服务溢价空间受限等隐忧,走捷径并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之道。这再次印证了保函业务的底层逻辑——扎实的销售基本功才是业务长青的基石。
二、如何进行保函的销售?
首先要建立市场认知框架。销售人员在展业前必须完成三个基础动作:通过行业调研明确目标客户画像,建立动态更新的潜在客户数据库,最后依托高频触达形成有效转化。这本质上是个“概率游戏”,核心逻辑在于基数积累,唯有以勤补拙方为正道。
不同于普通商品交易,保函销售是典型的信任型业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两个核心能力:一是对人性的敏锐洞察,不同决策者的风险偏好、决策惯性会直接影响沟通策略;二是对客户业务痛点的精准拆解,这需要通过大量实战积累判断力,实践是唯一检验标准。
成功的保函营销最终要完成价值闭环:短期看是满足企业的风险缓释、资金节省需求,长期看则是通过专业服务建立信任纽带。当客户开始主动咨询业务建议时,说明你已从服务提供者进阶为值得托付的合作伙伴。
三、如何服务客户?
要摒弃以体量论价值的思维,客户的真正价值在于资源活性与链接势能。我曾接触过某工程公司出纳,虽无决策权但引荐了三个总包方资源——这种“触点思维”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岗位背后的行业网络,而非单纯服务决策链顶端。此外,既要以专业度解决客户的显性需求,更要通过高频互动挖掘隐性价值。例如,某次我们为建筑公司开立履约保函时,发现其供应链存在账期痛点,随即联动兄弟部门为其定制供应链结算方案。三个月后,这家公司主动将上下游三家分包商发展为我们的客户。这些实践都印证了服务哲学:用“养鱼”的耐心对待每一粒种子,而非仅追逐眼前鱼获。
四、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
关键在于专业纵深与需求预判。首先,打磨全链条专业能力——从财务合规到行业特性,甚至企业运营痛点,只有成为客户业务场景的“翻译者”,才能精准拆解保函在履约担保、风险对冲中的价值。其次,管理预期比过度承诺更重要。客户往往对保函费率、开立时效有理想化预期,此时需用“底线+弹性”沟通策略:对于无法立即兑现的需求,我们会坦诚说明约束条件,通过承诺“80%+交付120%”的服务,将博弈转化为信任增值点。再者是危机转化能力,当出现操作瑕疵时,主动站在客户立场做压力缓冲,这种担当往往比完美方案更能赢得尊重。最后是坚守服务红线,所有解决方案都必须在合规框架内设计,这是我们赢得市场长期信任的根基。
五、如何进行客户管理
在客户管理方面,我们坚持三个核心法则:高频互动、精准参与和贴心响应。高频互动不单指节假问候,而是通过行业资讯分享、项目节点跟进等专业触点,在客户业务周期中建立持续的存在感。精准参与则讲究“介入有度”,既要通过资质预审、合规辅导等增值服务深度融入客户业务流程,又要守住专业服务机构的边界感,避免越俎代庖。贴心响应就是客户的消息我们争取秒回,同时通过换位思考精准识别客户显性与隐性诉求,在解决方案中同步实现效率与温度。
当然,销售都有业绩压力。但谈条件就像跳探戈,客户进一步你退半步,但退到墙角了就得站稳。我们坚持“三维平衡法则”:在风险敞口上设置刚性底线,在服务溢价中展现柔性空间,在长期合作里培育弹性价值。
文章来源:普微融资创新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