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金融供给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适配度

发布时间:2024-12-24 来源:内蒙古融资担保业协会

字体: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好2025年“三农”工作,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金融不仅是实体经济的源头活水,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研究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措施,强化乡村振兴领域金融要素保障。目前来看,随着政策文件逐步落实,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深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涉农贷款呈现“总量扩、占比升、利率降”的特点:2024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5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3.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4.42万亿元。       

        会议强调,要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重点实事,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针对这一部署,未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要如何发力?           

        一是要不断优化完善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金融系统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领域的支持。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结构、价格引导功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要继续发挥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乡村振兴。同时,要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绿色等金融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乡村振兴票据、乡村振兴公司债券等融资工具,持续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资金投入。值得注意的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因此,未来还要加强产业、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聚焦小微和“三农”主体,切实发挥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作用。               

        二要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需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创新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以更精准、更有效和更可持续的方式,提升金融供给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适配度。本次会议提出,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对此,要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金融支持,通过拓展粮食生产、流通、收储、加工等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场景,满足农业生产主体和农资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促进粮食产能提升,助力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会议还指出,要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针对这一重点任务,要深化种业振兴和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创新植物新品种权、种子种畜禽等担保方式,推出一批针对性强、惠及面广的信贷产品。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上市、挂牌融资和再融资,开展投资并购和兼并重组,助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优化金融服务机制,完善大中型银行“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定位。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结合职能定位、业务特色,建立健全服务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下沉服务重心,延伸服务半径,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水平,逐渐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未来还应持续发力,继续引导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结合自身职能定位、业务特色深耕“三农”领域业务,持续完善业务结构。大中型银行要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专业化工作机制,借助自身资金优势、科技优势,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下放产品创新权限,推出更多服务县域金融产品,在授信审批、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人员配置等方面向县域支行倾斜。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要进一步突出支农支小定位,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更好满足各类涉农主体生产经营、农户消费等金融需求。此外,还要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提升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转载的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机构所有,仅供学习、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